历史沿革,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历史沿革,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源于秦汉,普及于唐,发展于宋明,茶叶成为国人重要的日常饮品,茶叶行业(以下简称茶业)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随着近代中国发展的衰落,中国茶业由盛转衰。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之时,在中国茶业急缺人才的历史背景下,以吴觉农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们为振兴中国茶业,培养茶学专业人才,通过多方协商努力,于1940年确定由中国茶叶公司投资在复旦大学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学专业,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先河。

01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前期背景

1、近代茶业衰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家,独占国际茶叶市场。但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的海外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国家占据。一般认为,1886年是中国茶叶出口由兴盛转向衰退的时间节点。华茶在海外市场的节节败退,致使国内茶价大跌、茶商亏损、茶行倒闭、茶农弃植。中国茶业如此衰颓不振,前途令人堪忧。振兴中国茶业便成为了近代茶人们的重要使命。

2、专业人才缺乏

早在192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撰写的《中国茶业改革方准》就振兴华茶的根本方策中指出:归结中国茶业失败最大的原因,在无茶业的人才。他提出了设立茶业专科学校、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新技术、增设巡回教师赴各茶区推广技术、设立茶业讲习班专业培训、甲乙种农校增加茶业课程等茶业人才培养办法。

1931年他又在和范和钧合著的《中国茶业问题》中提出“在各地学校即大学及农学院设立茶科”。1935年在他与胡浩川合著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又再次提出:由省区农学院设立茶业系,招收受过基本训练的专科学生实行专业训练。

▲ 《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俞金林提供)

吴觉农等人早已意识到培养茶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教育是振兴华茶必不可少的条件。

3、茶叶专业教育机构筹建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之前,各地政府和机构也曾多次开办培养茶业人才的教育机构。

据庄晚芳先生回顾:1909年湖北省设有茶业讲习所,不久即行停顿;1910年四川省设有通省茶务讲习所;1917年湖南省举办省立茶业讲习所,后改为茶场;1919年安徽省在屯溪设立茶叶讲习所,不久停办;1923年云南省亦设茶务讲习所,不久亦停;直至1935年全委会农业处在安徽祁门开设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以指导茶农事业;1936年4月上海商品检验局产地检验处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学生培训;同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安设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1937年添招高中程度者1个班,1938年该校停办,而并入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贸委会富华公司,在香港又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程度者,加以短期训练,1939年派往东南各茶区,协助茶叶统购统销事宜;1939年因茶叶统制,人才倍感不敷应用,东南各省茶业管理处、局或改良场均先后设班训练茶人,因此茶人辈出,颇极一时之盛。

这些讲习所、改良场、训练班等机构培养了一批茶学专业人才,但吴觉农先生始终认为应该在大学院校中创办有设置正规课程和系统教学机制的茶业系科,于是开始联系各方着手准备在高校创建茶学专业高等教育。

▲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来源北碚统战)

02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概况

1、前期筹备

据吴觉农先生的孙女吴宁女士《冯和法先生与茶》一文记载:1939年冬在香港,由冯和法先生介绍,吴觉农和孙寒冰交换了在复旦大学设立茶业系的意向;孙寒冰先生认为复旦大学是私立学校,建立新系会比较容易,加上他支持,机会难得;之后回到重庆,商议好了建立茶学系的一些细节。此后,经孙寒冰介绍,吴觉农与当时复旦大学的校长吴南轩会面,作了关于建立茶业系相关工作的汇报,并报教育局核准。

另据王镇恒教授《茶学名师拾遗》中记载:1939年当时担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的吴觉农,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与复旦大学代校长吴南轩、教务处长孙寒冰、代总务长李亮恭洽谈,在复旦大学成立茶叶教育委员会,培训茶叶专门人才和研究茶叶外贸与产制技术。

可见自1939年开始,吴觉农先生、中国茶叶公司、复旦大学各方正式将建立中国的茶学高等教育这个议题提上了日程,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正式建立做好了筹备工作。

2、正式建立

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重庆。1938年复旦大学开始设立垦殖专修科并附设农场,1939年设立园艺系,在此基础上1940年设立农学院。1940年春,由中国茶叶公司资助,在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教育当局认为茶叶仅是一种作物,范围过窄,不能设系,便改茶叶系为茶叶组,隶属农艺系。

另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资料显示,《上海农业志》第七编农业教育第一章高等农业教育中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为了开垦荒地,解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问题,复旦大学于民国27年(1938年)聘请前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院长李亮恭来校筹建两年制垦殖专修科。翌年(1939年)秋,学校增设园艺系,垦专招收第二班学生近20人;农场分设农产品制造、畜牧、作物等部,并兴建了一批房舍。建立的垦专、园艺系及附设农场均归属理学院。民国29年(1940年)9月,中国茶叶公司出资9万元,委托重庆复旦大学筹建茶叶系及举办茶叶专修科。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同意成立茶叶系,只同意成立茶叶组(本科)。至此,重庆复旦大学农科方面已建立垦殖专修科;园艺系、茶叶组和茶叶专修科,遂合并这些系科,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农学院。

▲ 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刘勤晋提供)

综合以上材料,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是1940年开设的四年制本科茶叶组、两年制茶叶专修科组成(下文统称复旦大学茶学专业)。

1940年秋季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开始招生,吴觉农担任主任,后由胡浩川主持其事。自此,复旦大学茶叶组和茶叶专修科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茶学教学单位,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先河,对发展茶学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和振兴华茶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 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科第一届专业毕业合影

(王理平提供)

3、建立后概况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创立之初,中国茶叶公司和复旦大学合组茶叶教育委员会,双方各推代表两人,研究内部组、科、室、场设置及教育计划等,完备的专业建设经费和课程设置为茶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丰富的专业教研资源、传承的茶学教育思想、培养的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茶学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1)专业课程设置完备

关于茶叶组的开办费用是由复旦大学和中国茶叶公司共同负担,第一年由中国茶叶公司负担14.8万元,第二年经费由中茶公司负担2/3,复旦大学负担1/3,一切课程学分均按大学程度规定分必修、选修两种,必修者与普通大学相同,实为开国内茶业系之先声。

当时茶叶组的主要课程有:茶叶概论、经济学、作物通论、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植物生理学、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化学、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茶厂实习等。

四年制的茶叶组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二年制的茶叶专修科精简了部分基础课或学时。四年制茶叶本科按志愿从大三分产制、贸易两组。产制组的课程设置除茶叶栽培制造外,加修土壤肥料学、生化分析检验及遗传育种、统计学等。贸易组主修工商经营管理、出口销售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市场学、统计学等。茶叶专科的两年课程为大学基础课和茶叶生产技术专业,开设课程众多,专业课程设置完备,产制组和贸易组主修内容方向明确。

(2)专业教研资源丰富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建成之后,在中国茶叶公司和吴觉农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下,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当时的茶学专业师资阵容非常强大,由吴觉农先生担任茶业专修科的主任,毕相辉先生任研究室主任,有留日化学专家王兆澄教授,从法国、比利时留学归来的青年教授范和钧、王泽农,资深的社会科学教授罗绳武、韩德单,还有一群知识丰富、茶叶实践经验充足的青年讲师。

被誉为“20世纪的十大茶学家”中半数参与了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的创立、管理和教学工作,他们分别是开创者吴觉农,系主任胡浩川还有当代茶学专业学科教育奠基人的三位教授王泽农、陈椽和庄晚芳,以他们为代表的杰出茶学师资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还设立茶叶教研室,由茶叶组、茶叶专修科教授及专业人员担任研究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室由以下三个部门组成:从事茶叶产制实验和研究的生产部、从事茶叶化学分析与研究的化验部、从事茶叶行政与政策调查研究的经济部。

当时除了建有茶叶教研室,还有大量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供师生进行教研服务;另外,还附设了实验茶场与实验茶厂用来进行教学实习,除了常规课程外,学校还会邀请茶叶公司外聘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3)茶学教育思想传承

吴觉农先生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中国茶业的复兴。1941年吴觉农先生在复旦大学纪念周上演讲《复旦茶人的使命》一文中说道:“茶业在中国,是具有其最大前途的……是各产茶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有最大的两个缺点,第一就是缺少科学;第二则是缺少人才”。在中国茶业衰败之时,如何振兴中国茶业,振兴中华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茶学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为茶业的复兴开拓了道路,茶学教育思想更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吴觉农先生把茶业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推广人才,一类是基本人才。同时,他还对茶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了很高的技术和知识上的要求,他十分重视专业思想的教育,他曾说:“茶业工作者既然献身茶业,就应该以身许茶,视茶业为第二生命”。吴觉农先生的茶学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很多茶人,也被一代代茶人传承至今。

(4)专业人才培养众多

1940年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正式招生后,进入教学培养阶段。1941年,复旦大学被教育部批准由私立改为国立。1942年,农垦和茶叶组合并为农艺学系。1944年农垦、茶叶组停止招生,茶叶专修科招过四届学生后停办,待1946年迁回上海后恢复招生,虽有过坎坷与波动,但仍为近代中国茶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来源北碚统战)

据陈椽教授《茶叶贸易学的来龙去脉》一文中记载,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复旦大学茶叶系于1943年停止招生。从1940年开始招生到1943年停止,共培养茶业专科毕业生54人(1942年毕业30人,1943年8人,1944年9人,1945年7人),茶叶组39人(1943年3人,1944年31人,1945年4人,1946年1人)。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毕业生是当时社会上第一批受过高等茶学专业教育的茶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茶业的复兴做出了贡献。1942年毕业的20多名专科生,均由中茶公司任用,为中国茶业带来了一定的人才资源。

根据吴宁描述:何耀增先生是重庆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的第一届毕业生(1944年),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甚至到了1943年,茶叶专修科被迫停止招生,很多同学转系,但仍有20多人坚持了下来,跟随吴觉农先生做了一辈子的茶业工作,将这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茶叶。

抗战胜利后,茶叶系于1947年恢复招生。重庆复旦大学早期培育的学生为战后和新中国的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40年至1946年,复旦大学茶学系共有毕业生45人,茶业专修科毕业生131人,为建国后11个高等院校建立茶叶专业教育提供了经验,近200名毕业学生,在新中国茶叶事业奠基开拓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调整至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虽然复旦大学茶学专业仅有13年办学历史,但其建立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学高等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 安徽农业大学

03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意义和影响

1、开创了茶学高等教育先河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在高校中独立设置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系科,有系统完整的课程设置,是我国茶学学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茶学高等教育先河。

2、形成了茶学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1)专业性强,课程设置广泛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到茶叶专业知识,包括茶叶管理、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各个环节,还有生产实习,课程设置丰富,为后来全国涉茶高校的茶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针对当时抗战后,华茶事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局面,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办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专业结合实践,培养社会上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当时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但学校一直坚持安排学生去茶叶产地、茶叶公司实习,增强实践能力。目前全国涉茶高校的茶学专业也都设有实习环节,甚至有多次实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3)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专业高级人才

除了教学,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还设立了茶叶研究室,注重科学研究,为茶叶生产、化学、经济研究培养专业高级人才,使茶学专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促进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发展。现全国各涉茶高校也基本都建立了科研实验室,部分具备培养茶学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级人才,其中安徽农业大学建设了省部共建的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4)注重茶学思想教育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茶学思想教育。创办者吴觉农先生提出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复旦茶人使命”“科技兴茶思想”等不仅使当时的复旦茶学专业学生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促使其奋发学习,也同样激励着后来茶人们不忘“振兴华茶”的共同使命。

3、奠定了当代茶学高等教育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茶学专业高等教育在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成功创立的基础上开始全国范围发展起来并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1952年

1

· 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入当时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 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建立茶叶专修科

· 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建立茶叶专修科

1962年

3

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茶学专业首次招收茶学研究生

1958年

2

·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的茶作组基础上设立茶叶专业

· 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茶学专业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6年

5

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茶学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茶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1年

4

茶学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正规的茶学研究生教育建立起来

▲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程刚提供)

至此我国高等学校已建成培养高等茶学人才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战后和新中国的茶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复旦大学茶学系的成功建立也为建国后的高等院校建立茶叶专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到全面、快速的发展期。

至今我国已建成培养茶学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不同层次高级茶学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完整的茶学高等教育体系。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楼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截止2020年6月全国涉茶的高校达72所,包含本科院校32所和专科(含高职)院校40所,全国招收茶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20个。

从1940年创立到1952年调整变迁,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开创了世界茶学高等教育先河,为当代茶学高等教育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

12

宋丽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实验师,一级茶艺师、一级评茶师,承担茶艺、茶叶审评与检验等实验课程。参编《中华茶艺》《中国茶文化概论》《茶艺与茶道》《茶学专业英语》等大学教材,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及省级茶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19CX102)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2年第2期文章《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页码:75-79,作者:宋丽,方静。

引用格式:宋丽, 方静.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J]. 中国茶叶加工, 2022(2): 75-79.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